中医解释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
1、关于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中虽无骨质疏松症之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散见于历代医书的“腰痛”、“腰背痛”、“骨伤”、“痹证”、“痿证”等篇节中。如《黄帝内经》中已有“腰痛”专篇,“精伤则骨酸痿厥”;《素问•长刺节论》日:“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素问•痿论》日:“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日:“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提出了“骨痿”之名。《吕氏春秋•尽数篇》日:“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足则为痿。”《难经•骨痿》曰:“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素问•痹论》日:“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中亦有“肾虚劳伤之症腰脊如折”、“精虚劳伤之症,大骨枯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记载。此与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症之腰背酸痛、乏力、龟背等症状相似。总结后世医家虽有痿证、虚劳、骨惫、骨死、骨极、腰痛之名,并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于“肾虚”、“虚劳”、“骨痹”、“骨痿”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与“骨痿”较为相似,将骨质疏松症定性为“骨痿”比较准确。
2、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
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藏精,主骨生髓。如《黄帝内经》日:“肾者,主骨生髓。”《医经精义》日:“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外科集验方》日:“肾实则骨有生气。”说明肾、骨、髓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联系。《素问•痿论》日:“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又日:“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景岳全书•痿证》日:“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又日:“或男过八八,女过七七,命门渐衰,天癸将绝,未能护养,以致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故《寿世保元》中云:“年高之人,筋骨柔弱无力,多因肾气虚。”进一步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机联系。说明肾虚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致骨骼脆弱无力,临床可出现腰背酸痛、胫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灵枢•经脉》亦日:“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认为肾虚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阐述了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生理过程,也说明了骨的强劲脆弱与肾精盛衰、年龄的增长有密切联系。大量文献和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性激素的水平降低密切相关,而性激素内环境与肾虚的关系在对多种疾病的一系列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骨矿含量随着年龄的变化规律和中医学所记载的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充分证实了中医学中关于“肾藏精,主骨”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脾胃亏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
《灵枢•本神》日:“脾气虚则四支不用。”《灵枢•决气篇》日:“谷人气满,淖泽注于骨。”《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百天命。”可见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认识到脾胃功能与本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医宗必读•痿》日:“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灵枢•根结》日:“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又日:“治痿者独.取阳明。”说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受纳、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津、精,且通过脾升胃降功能,调畅气机,输布四肢,以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若脾胃功能衰弱,受纳、运化水谷失司,枢机不利,气血生化乏源,血不足以化精,则精亏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症。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骨质疏松症并取得良效,以方测证,骨质疏松症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
4、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产物和促进因素
血液运行依赖元气推动,元气为肾精所化,肾精不足,无源化气,必致血瘀,即肾虚血必瘀;脾虚则气的生化乏源而致气虚,气虚不足以推动血行,则必成血瘀。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阳、脾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常使血寒而凝;肾阴、肝阴不足,虚火炼液,可致血稠而停;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若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留于体内而成瘀血;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而瘀血一旦留于体内,又进一步损伤正气,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结果出现脏器愈衰、瘀血愈积的恶性循环状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气血的滋润与濡养,气血瘀滞,骨髓失养,渐发本病。此外,血瘀也是本病的促进因素之一,多数国内学者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机制,而血瘀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血瘀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密切相关(yiQIg.cN)。
5、肝脏与骨质疏松症有密切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与肾关系极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肾属癸水,主藏精;肝属乙木,主藏血,而精血同源互化,水木母子相关,故中医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之称,肾精与肝血相互滋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以致有肾精亏虚的患者大多有肝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同时,肝阴源于肾阴,肝用不足或过度均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以致骨无所充,髓无所养,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特别是女子以肝为先天,有气多血少的特点,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不能忽视对肝脏的辅助治疗。所以,肝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医家倡导从肝论治骨痿者亦不少见,如卫生部药政局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肾虚型及肝肾阴虚型。
6、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复杂性疾病,往往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说明营养充足,可使骨健有力。《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昭明文选•七发》日:“今夫贵人之才,必宫居而闺处恣肢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日厥痿之机。”说明过度劳累或安逸均可致骨骼病变。此外,据本病多由肾虚所致以及“肝肾精血同源”、“肾脾先后天关系”的配合,凡引起肾、肝、脾等脏的虚损之由均可作为本病的影响因素。如东汉华佗认为:“饥饱无度则伤脾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景岳全书》日:“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强调了饮食、劳逸、七情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说明古代医家对饮食、劳逸等因素对骨骼病变的影响已有一定认识,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极其相合。
- 上一篇:影响损害幸福感的不良心理
- 下一篇:吃参进补当心不要进入7大误区
- 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合理治疗,包括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
-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可以多吃的食物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1、天生偏瘦或骨架较小。骨架较小的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年龄会更早...
- 对抗骨质疏松的蔬菜及日常好习惯
对抗骨质疏松的蔬菜 一、洋葱 过去我们只知道洋葱具有杀菌以及增加免疫力的效果,现...
-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预防方法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大量喝咖啡、饮茶者;不当节食减肥者;家族有老年性骨折者;不参...
- 骨质疏松的危害 预防及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的危害有哪些 1、骨质疏松症可以导致患者疼痛,身材变矮,骨折。严重骨痛可...
- 骨质疏松的饮食调理原则 患者日常应多吃的食
骨质疏松的饮食调理原则 一、日常的饮食要补充丰富的维生素,比如牛奶、蛋类、瘦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