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过>家庭医生>健康新知>

    中暑防治相关知识 急救常识

    时间:2017-06-07

    中医说中暑

    中医将中暑归属为“暑温病”范畴,有“伤暑”、“中热”、“冒暑”、“痧证”等之称。中暑是因夏季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或处于气候炎热湿闷的环境。

    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热盛津伤,引动肝风,或暑闭气机,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病。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耗气伤津,且多有闭窍动风之变,故应及时救治。

    中暑程度有深浅

    中暑分为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主要是在潮热环境之中,感受到热气,患者感受到头晕,疲倦,恶心,呕吐,乏力,汗流不止,还有四肢发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轻症中暑就是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之上出现发热38度以上,另外就是出现一些中枢循环衰竭,面色潮红,胸闷烦躁,呼吸急促,脉搏很快。

    到了重症中暑的情况,就会表现汗闷高热,头疼呕吐,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情况比较严重,危及生命,需及时送医院救治。

    一旦出现中暑,可采取以下措施: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如出现高热,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6.中医特色治疗:依据中暑程度的不同,运用刮痧、拿痧、走罐、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配合治疗。

    中暑有两种,一定要对症下药!从中医的角度看,中暑是有分别的,可分为“阳暑”和“阴暑”两种。

    阳暑主要是指高温烈日下直接暴晒造成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症状,阳暑也是引发大部分中暑现象的主要原因。

    阴暑则主要是暑天感受到风寒,或空调过冷、使用不当,或是在很潮湿闷热的环境里,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

    面对阴暑阳暑,诊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同样,用药也有区别。阳暑应清热祛暑、益气生津,阴暑宜化湿祛暑、疏风散寒。

    一般老百姓遇到中暑症状时,通常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抗暑药物,目前在市面上常见的治疗中暑的药物有人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等品种,从这些药物的成分来看,在针对中暑现象时,是不可以一概而用的,而是要根据“阴暑”及“阳暑”的不同诱因,有针对性地使用。

    例如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里面都含有一些性温的成分,丁香、干姜等,是治疗“阴暑”为主,我们很多人误解十滴水是治疗外热引发的阳属型中暑,其实是化湿去风寒,而人丹含有薄荷、冰片,实际上对于户外高温引发的阳暑,效果会更加明显。

    预防中暑,记住2个关键词当然了,如果天气很热,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尽量待在有空调或风扇的房间里别出去,或者选择温度低一些的时候外出,比如清晨或傍晚。

    如果必须顶着烈焰骄阳出去的话,预防工作可以这么做:

    1.选择穿一些薄而宽松的衣服出门,如果能再配上一个宽边帽(yiQIg.cN);

    2.抹防晒霜,如果外出时间长,要随身带着防晒霜;

    3.有事没事多喝水,如果你真的不爱喝白开水,运动型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

    4.如果准备进行户外运动或工作,就需要额外多补水:运动前2小时,最好多补充700mL水(一瓶矿泉水500~600mL);运动开始前,最好再补充200mL水;运动的时候,即使不渴,也最好每20分钟补200mL水;

    5.观察尿液颜色:尿液颜色较深是身体缺水的一个信号,一定要多喝水,确保尿液颜色较浅(平时留意自己尿液的颜色,至少知道一般情况下是什么颜色,才可以判断什么是「颜色较深」)。

    总结来看就2个词:喝水,降温。

    两个穴位可防暑

    穴位1:少冲穴少冲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取此穴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势,因为此穴位于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桡侧的边缘上。常按揉此穴有生发心气、清热散风、醒神开窍的作用。

    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值得注意的是,此穴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互相揉捏。

    穴位2: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常按揉此穴有平肝泄热、疏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盛夏,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慌、胸闷等中暑症状时,患者自己或其家人可用大拇指及时按压此穴,最好用指尖掐、压,要有一定力度,能够感到明显的发麻胀痛,坚持半分钟到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脚。

    或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冲穴,3分钟后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做2~3次,共10~15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孕妇禁用。

  • 上一篇: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及调理方法
  • 下一篇:容易中风的人群 预防中风的方法

    推荐内容

  • 有关中暑的原因 症状 急救及注意事项

    一、中暑的易发因素包括: 1、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2、人体产热...

  • 中暑的具体表现及应对方法介绍

    1.热疹(或称痱子) 为高出皮肤表面的斑丘疹,或瘙痒性红色疹,见于衣服覆盖的皮肤。常...

  • 夏季如何防中暑 中暑急救的步骤

    高温天气持续,不断看到有人中暑的新闻,下面整理了有关夏季预防中暑的知识 夏季如何...

  • 可缓解中暑的偏方

    新鲜薄荷方 【原料】新鲜薄荷30克,大米60克,冰糖20克。 【制法】先将薄荷加水煎汤...

  • 中暑了怎么办吃什么

    炎热的夏天,如果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在高温条件下劳动、运动,或在闷热、潮湿、不通...

  • 打湿衣服,可轻松解决中暑

      遇到中暑人员,除了尽快使其远离潮热高温的环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王...

首页常识美食医生旅游

笑话IT老人男女育儿
返回首页 | 电脑端